什麼是港口遺址?
整個花蓮縣豐濱鄉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文化遺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港口遺址。怎麼說呢?
位於秀姑巒溪口北側的港口遺址,既是史前遺址,也是河口舊部落遺址(cepo’),更是十九世紀清朝「大港口事件(cepo’事件)」的發生地。
港口遺址意義
港口遺址由兩個文化層堆疊而成,下層的「麒麟文化」是距今約3500~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上層的「靜浦文化」則是距今約2000~400年前,與阿美族之祖先文化有關,屬於台灣地區鐵器時代的文化。在靜浦文化結束後,接著就是現今所知的阿美族,也就是現在港口部落的前身─吉普巒部落(cepo’)。
現今花蓮台11線的港口部落(makuta’ay),是阿美族古老部落之一。據口述傳說,先祖們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吉浦巒島登陸,在芝武蘭舊社(cepo’)生活。
cepo’衍生的地名由來
阿美族人口中稱呼的cepo’(在河口),就是現今的港口部落(makuta’ay)和靜浦部落(Cawi’)的合稱。
上文提到很多次cepo’,其實阿美族語的原意是「在河口」,地名「靜浦」極可能也是由此而生。根據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報導,「芝武蘭」社,文獻中又寫成「芝舞蘭」、「芝波蘭」、「薛波蘭」、「泗波蘭」、「繡孤釁」、「秀孤鸞」、「秀姑蘭」,發展成今天的「秀姑巒」,其意是「在河口」的意思。可知「芝武蘭社」就是位於今秀姑巒溪河口的「大港口」(壽豐鄉港口村一帶)。
<特別精選>
石斧、陶片—芝舞蘭社文化遺物
<特別精選>
靜埔國小操場—大港口事件發生地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