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之一,距今約3500年到2000年前,分布於花蓮縣新社到臺東縣都鑾之間的東海岸地區,1926年由森丑之助辨認,鹿野忠雄在1929年稱其為「巨石文化」,但當時的巨石文化涵蓋了今天所稱的麒麟文化及卑南文化。

麒麟文化的分布範圍橫跨現今花蓮、台東兩縣,北起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南至台東縣成功鎮的都蘭,主要遺址有花蓮縣新社遺址、貓公遺址與臺東縣的白守蓮遺址、泰源遺址、大馬第一遺址與都蘭遺址等。而該文化所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夾砂,素面無紋陶為主。石器有打製的石鋤,磨製的石鋤、石錛、石鑿、石矛、石刀和網墜等,但是最大的特色還是在利用岩石所打造的成群大型石造物,這些巨石據宋文薰教授研判,應該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無關,而是與祭祀有關。


白守蓮就是比西里岸!?

相對於「白守蓮」這個地名,「比西里岸」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比西里岸,又稱白守蓮部落,是位於台東縣三仙社區的一個靠海的部落。比西里岸的原文Pisilian,是阿美族語「放羊之地」,Sili則是山羊的意思。

這個地方,如今隨著觀光發展,有了新的活潑樣貌。但不變的是地底下,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白守蓮遺址
根據《台灣原住民風俗》一書,「白守蓮」原作「白首蓮」,位在台東縣成功鎮三仙台風景區的西邊。白守蓮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所發現的遺址,後來人類學者稱為「麒麟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白守蓮地圖動畫

白守蓮岩棺
白守蓮遺址也是東部史前文化遺址之一,屬於距今約2000至3000年前的「麒麟文化」,因這時期文化的共通點都是擁有許多巨石構造物,也被統稱為「巨石文化」。

1914年,日本學者佐山融吉首先報導在白守蓮發現的兩座岩棺,是最早見諸報導的麒麟文化遺址。


<
特別精選>
巨石文化命名的由來


<
特別精選>
麒麟文化人費力打造的岩棺 為何不是用來埋葬?

觀看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