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包含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
代表的遺址有卑南遺址、富山遺址、掃叭遺址、巴蘭遺址等,以卑南遺址為代表遺址命名。由於遺址位於臺東市南王部落附近,舊稱卑南社,故以當地地名命名。與臺灣原住民卑南族無直接關係。
在這些遺址都出土了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至於海岸地區的遺址則出土有豐富的網墜、尖器等漁業用具,又顯見對海洋資源的依賴。此外, 還有數以千計的蛇紋岩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從玉器可看出,當時有階級之分。
卑南遺址
位於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挖掘過程
卑南遺址最早的考古紀錄是由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開始,他曾於1896年前後,為卑南遺址的石柱拍攝兩張照片。而鹿野忠雄則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在他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曾敘述在卑南遺址所在處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1945年時,金關丈夫和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的周圍開始進行試掘,並發現埋藏於遺跡地底的陶器以及住屋遺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有不少台灣學者陸續前來卑南遺址進行調查,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80年,因南迴鐵路卑南車站(即今臺東車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而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連照美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
卑南文化公園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特別精選>
月型石柱、精美玉器—卑南遺址文化遺物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