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路_台11線 http://roadtuber11.daai.tv 族群無界的海邊路 Wed, 22 Aug 2018 03:48:01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4.9.18 觀看正片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24/%e8%a7%80%e7%9c%8b%e6%ad%a3%e7%89%87/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24/%e8%a7%80%e7%9c%8b%e6%ad%a3%e7%89%87/#respond Thu, 24 May 2018 09:47:05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359

台11線(31'00)

│族群無界海邊路

多年前洪震宇與幾米合作,在台11線上的比西里岸部落打造文創小旅行。也曾在花蓮港口部落,與耆老合作,希望讓部落獨特的巫師文化得以保留。

多年後因為牽掛,他決定搭上公車沿著台11線,從台東的比西里岸,一路往北到花蓮的港口部落,尋訪他的老朋友們。

part1 比西里岸的牽掛(12’06)
(台東→成功)

part2 海岸山脈下的聯合國(10’21)
(長濱)

part3 跨界的祝福(08’31)
(長濱→大港口部落)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24/%e8%a7%80%e7%9c%8b%e6%ad%a3%e7%89%87/feed/ 0
引路人│洪震宇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03/%e5%bc%95%e8%b7%af%e4%ba%ba%e2%94%82%e6%b4%aa%e9%9c%87%e5%ae%87/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03/%e5%bc%95%e8%b7%af%e4%ba%ba%e2%94%82%e6%b4%aa%e9%9c%87%e5%ae%87/#respond Thu, 03 May 2018 07:25:40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316

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政大社會系畢業。學歷中盡是「社會」兩字的洪震宇,果真十分深入社會各角落。

任職過的工作五花八門,現任企業顧問的他,固定開課當講師,上過TEDXTaipei演講,當過財經記者,曾經是《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也當過時尚雜誌《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除了這些講出來令人吃驚的經歷,他應該更樂於聽見自己是自由作家、故事人與創意人吧!TEDXTaipei稱他是「田野觀察家」,多麼具有使命感的工作啊!卸下從前各個光鮮亮麗頭銜後的他,要以說故事推動台灣各角落的美,帶人們挖掘更多大家還沒發現的風景與民情。

Stay & Story
「經過就會錯過,相識才有故事。」、「跟著故事出發,帶著故事回家。」洪震宇總是語出驚人,但他淺顯易懂的詞彙,溫暖而真實。

受限於時間關係,我們的旅程常常來匆匆、去匆匆,拍照打卡完成後,便驅車又前往下一個打卡目的地。沒有留下來好好踩踏當地的馬路、沒有靜下來慢慢呼吸當地的氣息、沒有坐下來細細品嚐當地的食材、沒有空下來靜靜啜飲當地的茶水。更重要的是,沒有了以上那些,就沒有心思去看見在地的動人故事。

他以人類學的背景,持續進行節氣與飲食的田野調查與寫作,著有《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風土餐桌小旅行》等書。例如在全台灣最長的鄉鎮-花蓮豐濱鄉,由於背山面海的石梯坪擁有多樣化的食材,應當地緩慢民宿之邀,洪震宇為他們設計了一套「山海慢食」菜單,他找到阿美族廚師陳耀忠,花了3個月的時間跟前跟後做田野調查,以當令食材,結合地理環境、文化背景,設計出每道菜的劇本,讓每道菜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比如阿美族在冬天採收的海菜,就有一個「冬季奧運」的故事,在很冷的天,族人要用短短 20 秒的時間,浪退就集體往前跑去採摘,浪起就往後跑躲避冰冷的海水……。

同行台11
其實這次島嶼路台11線的拍攝,有別於其他集的引路人與受訪者巧遇。台11線以洪震宇回到花東,再訪舊朋友的開頭進行,片中可以看出洪震宇與當地阿美族原住民真切自然的互動,與吳阿謙老先生聊起過去交通的辛苦,與吳若石老神父可愛的台語對話……

他說,要讓旅人真實認識土地,唯有讓旅程連結在地,才能與當地產生關係。「因為讓你難忘的不是風景,不是一顆樹,而是因為某個阿伯的微笑、阿姨的飯。旅行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你可以選擇對台灣更好的那一種。」

花東的藍天白雲綠地,加上洪震宇的用心引路,配上各個受訪者的親身故事,不如我們也一起出發,同行台11吧!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5/03/%e5%bc%95%e8%b7%af%e4%ba%ba%e2%94%82%e6%b4%aa%e9%9c%87%e5%ae%87/feed/ 0
姬望教會│原住民信仰之母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7%ac%e6%9c%9b%e6%95%99%e6%9c%83%e2%94%82%e5%8e%9f%e4%bd%8f%e6%b0%91%e4%bf%a1%e4%bb%b0%e4%b9%8b%e6%af%8d/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7%ac%e6%9c%9b%e6%95%99%e6%9c%83%e2%94%82%e5%8e%9f%e4%bd%8f%e6%b0%91%e4%bf%a1%e4%bb%b0%e4%b9%8b%e6%af%8d/#respond Fri, 27 Apr 2018 01:58:10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204

花蓮縣姬望教會,是記念原住民中第一位信仰領袖姬望‧依娃爾(Chiwang‧Iwal)而設立,在原住民福音信仰歷程中,具指標性意義。有「原住民信仰母親」美譽的姬望女士,出生於1872年,是太魯閣族頭目的女兒,也是太魯閣族群中第一位受洗的基督徒,為傳福音她不怕日人的威嚇、逼迫,在原住民各部落奔波,足跡踏遍太魯閣各部落,將福音傳遍台灣東部山頭。

原名「芝苑教會」的姬望紀念教會,於1946年由當地100多位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們合力成立集會所,1958年長老教會總會接受提議,在富世村現址設立「芝苑紀念教會」,於1961年落成啟用,後更名為「姬望紀念教會」。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7%ac%e6%9c%9b%e6%95%99%e6%9c%83%e2%94%82%e5%8e%9f%e4%bd%8f%e6%b0%91%e4%bf%a1%e4%bb%b0%e4%b9%8b%e6%af%8d/feed/ 0
宜灣卡片教堂│東海岸最富童趣的教堂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e%9c%e7%81%a3%e5%8d%a1%e7%89%87%e6%95%99%e5%a0%82%e2%94%82%e6%9d%b1%e6%b5%b7%e5%b2%b8%e6%9c%80%e5%af%8c%e7%ab%a5%e8%b6%a3%e7%9a%84%e6%95%99%e5%a0%82/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e%9c%e7%81%a3%e5%8d%a1%e7%89%87%e6%95%99%e5%a0%82%e2%94%82%e6%9d%b1%e6%b5%b7%e5%b2%b8%e6%9c%80%e5%af%8c%e7%ab%a5%e8%b6%a3%e7%9a%84%e6%95%99%e5%a0%82/#respond Fri, 27 Apr 2018 01:57:37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202

1950年,基督教長老教會傳入宜灣,當地阿美族信徒原本是建造竹架茅草教堂,1974年卻毀於颱風。部落族人賴明德參考耶誕節卡片中小教堂式樣,設計出歐式小教堂,富有耶誕氣息。

但卡片中沒有後方建築,所以至今僅有門面,即正面看來就是富麗堂皇的教堂模樣,但靠近察看,卻發現僅有門面,後方仍是台灣一般的混凝土建築,才被稱為「卡片教堂」。

2003年,由臺東縣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20128月,成功鎮的在地音樂家蘆葦,更以「卡片教堂的鐘聲」為新專輯命名發行,專輯封面亦邀請國際知名設計師蕭青陽,參考教堂外型進行專輯封面設計,亦獲得當年「最佳專輯包裝」設計獎之殊榮。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7/%e5%ae%9c%e7%81%a3%e5%8d%a1%e7%89%87%e6%95%99%e5%a0%82%e2%94%82%e6%9d%b1%e6%b5%b7%e5%b2%b8%e6%9c%80%e5%af%8c%e7%ab%a5%e8%b6%a3%e7%9a%84%e6%95%99%e5%a0%82/feed/ 0
卑南遺址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5/%e5%8d%91%e5%8d%97%e9%81%ba%e5%9d%80/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5/%e5%8d%91%e5%8d%97%e9%81%ba%e5%9d%80/#respond Wed, 25 Apr 2018 03:49:11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069

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是台灣東部新石器時期中期的史前文化,時間約在5200年前至2300年前,分布範圍包含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和花東縱谷南段的河階、海階或山區的緩坡地。

代表的遺址有卑南遺址、富山遺址、掃叭遺址、巴蘭遺址等,以卑南遺址為代表遺址命名。由於遺址位於臺東市南王部落附近,舊稱卑南社,故以當地地名命名。與臺灣原住民卑南族無直接關係。

在這些遺址都出土了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形發展。至於海岸地區的遺址則出土有豐富的網墜、尖器等漁業用具,又顯見對海洋資源的依賴。此外, 還有數以千計的蛇紋岩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成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座向相同。棺內更有豐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從玉器可看出,當時有階級之分。


卑南遺址

位於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挖掘過程

卑南遺址最早的考古紀錄是由日治時期的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所開始,他曾於1896年前後,為卑南遺址的石柱拍攝兩張照片。而鹿野忠雄則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在他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曾敘述在卑南遺址所在處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1945年時,金關丈夫和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的周圍開始進行試掘,並發現埋藏於遺跡地底的陶器以及住屋遺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有不少台灣學者陸續前來卑南遺址進行調查,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80年,因南迴鐵路卑南車站(即今臺東車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而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連照美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


卑南文化公園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國定遺址,同時在該處也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
特別精選>
月型石柱、精美玉器—卑南遺址文化遺物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5/%e5%8d%91%e5%8d%97%e9%81%ba%e5%9d%80/feed/ 0
白守蓮遺址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7%99%bd%e5%ae%88%e8%93%ae%e9%81%ba%e5%9d%80/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7%99%bd%e5%ae%88%e8%93%ae%e9%81%ba%e5%9d%80/#respond Tue, 24 Apr 2018 09:14:13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046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之一,距今約3500年到2000年前,分布於花蓮縣新社到臺東縣都鑾之間的東海岸地區,1926年由森丑之助辨認,鹿野忠雄在1929年稱其為「巨石文化」,但當時的巨石文化涵蓋了今天所稱的麒麟文化及卑南文化。

麒麟文化的分布範圍橫跨現今花蓮、台東兩縣,北起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南至台東縣成功鎮的都蘭,主要遺址有花蓮縣新社遺址、貓公遺址與臺東縣的白守蓮遺址、泰源遺址、大馬第一遺址與都蘭遺址等。而該文化所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夾砂,素面無紋陶為主。石器有打製的石鋤,磨製的石鋤、石錛、石鑿、石矛、石刀和網墜等,但是最大的特色還是在利用岩石所打造的成群大型石造物,這些巨石據宋文薰教授研判,應該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無關,而是與祭祀有關。


白守蓮就是比西里岸!?

相對於「白守蓮」這個地名,「比西里岸」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比西里岸,又稱白守蓮部落,是位於台東縣三仙社區的一個靠海的部落。比西里岸的原文Pisilian,是阿美族語「放羊之地」,Sili則是山羊的意思。

這個地方,如今隨著觀光發展,有了新的活潑樣貌。但不變的是地底下,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白守蓮遺址
根據《台灣原住民風俗》一書,「白守蓮」原作「白首蓮」,位在台東縣成功鎮三仙台風景區的西邊。白守蓮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所發現的遺址,後來人類學者稱為「麒麟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白守蓮地圖動畫

白守蓮岩棺
白守蓮遺址也是東部史前文化遺址之一,屬於距今約2000至3000年前的「麒麟文化」,因這時期文化的共通點都是擁有許多巨石構造物,也被統稱為「巨石文化」。

1914年,日本學者佐山融吉首先報導在白守蓮發現的兩座岩棺,是最早見諸報導的麒麟文化遺址。


<
特別精選>
巨石文化命名的由來


<
特別精選>
麒麟文化人費力打造的岩棺 為何不是用來埋葬?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7%99%bd%e5%ae%88%e8%93%ae%e9%81%ba%e5%9d%80/feed/ 0
八仙洞遺址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5%85%ab%e4%bb%99%e6%b4%9e%e9%81%ba%e5%9d%80/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5%85%ab%e4%bb%99%e6%b4%9e%e9%81%ba%e5%9d%80/#respond Tue, 24 Apr 2018 08:53:23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036

長濱文化–現今台灣最老史前文化
台東縣長濱鄉的長濱文化,是目前台灣發現的最古老文化。在台灣還跟亞洲大陸相連時,長濱文化就已出現。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

長濱人,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會農耕、畜牧,不製陶也不煉鐵,但會用火,並以敲擊的方式使用石器。


八仙洞遺址

1968年,台大考古隊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長濱文化。其中,位於台東縣長濱鄉台11線公路旁的「八仙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的代表。

迄今,歷經多次的考古工作,成果斐然。不但發掘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也就是涵蓋了距今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一直到兩千五百年前的        新石器時代。八仙洞的舊石器文化,名列臺灣所發現的最古老文化,對於臺灣人類發展史意義重大,考古大師李濟命名為長濱文化。

根據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所述,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的八仙洞,位在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現在卻散布於150公尺高的山壁上,這是因為在東海岸地殼陸升的過程中,海浪沖蝕岩壁較鬆軟的部份而成。


<
特別精選>
長濱文化人居住的山洞 為何選在高聳的懸崖?

<特別精選>
八仙洞遺址中最大的洞穴—靈岩洞

<特別精選>
長濱文化人的消失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5%85%ab%e4%bb%99%e6%b4%9e%e9%81%ba%e5%9d%80/feed/ 0
港口遺址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6%b8%af%e5%8f%a3%e9%81%ba%e5%9d%80/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6%b8%af%e5%8f%a3%e9%81%ba%e5%9d%80/#respond Tue, 24 Apr 2018 08:23:59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1026

什麼是港口遺址?
整個花蓮縣豐濱鄉可以說是一個大型的文化遺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港口遺址。怎麼說呢?

位於秀姑巒溪口北側的港口遺址,既是史前遺址,也是河口舊部落遺址(cepo’),更是十九世紀清朝「大港口事件(cepo’事件)」的發生地。


港口遺址意義

港口遺址由兩個文化層堆疊而成,下層的「麒麟文化」是距今約3500~2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上層的「靜浦文化」則是距今約2000~400年前,與阿美族之祖先文化有關,屬於台灣地區鐵器時代的文化。在靜浦文化結束後,接著就是現今所知的阿美族,也就是現在港口部落的前身─吉普巒部落(cepo’)

現今花蓮台11線的港口部落(makuta’ay),是阿美族古老部落之一。據口述傳說,先祖們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吉浦巒島登陸,在芝武蘭舊社(cepo’)生活。


cepo
衍生的地名由來
阿美族人口中稱呼的cepo’(在河口),就是現今的港口部落(makuta’ay)和靜浦部落(Cawi’)的合稱。

上文提到很多次cepo,其實阿美族語的原意是「在河口」,地名「靜浦」極可能也是由此而生。根據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報導,「芝武蘭」社,文獻中又寫成「芝舞蘭」、「芝波蘭」、「薛波蘭」、「泗波蘭」、「繡孤釁」、「秀孤鸞」、「秀姑蘭」,發展成今天的「秀姑巒」,其意是「在河口」的意思。可知「芝武蘭社」就是位於今秀姑巒溪河口的「大港口」(壽豐鄉港口村一帶)。


<
特別精選>
石斧、陶片—芝舞蘭社文化遺物


<
特別精選>
靜埔國小操場—大港口事件發生地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24/%e6%b8%af%e5%8f%a3%e9%81%ba%e5%9d%80/feed/ 0
1878年│加禮宛事件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8/1878%e5%b9%b4%e2%94%82%e5%8a%a0%e7%a6%ae%e5%ae%9b%e4%ba%8b%e4%bb%b6/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8/1878%e5%b9%b4%e2%94%82%e5%8a%a0%e7%a6%ae%e5%ae%9b%e4%ba%8b%e4%bb%b6/#respond Wed, 18 Apr 2018 02:54:07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678

西元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撒奇萊雅族的大頭目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128年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8/1878%e5%b9%b4%e2%94%82%e5%8a%a0%e7%a6%ae%e5%ae%9b%e4%ba%8b%e4%bb%b6/feed/ 0
1877年│大港口事件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3/1877%e5%b9%b4%e5%a4%a7%e6%b8%af%e5%8f%a3%e4%ba%8b%e4%bb%b6/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3/1877%e5%b9%b4%e5%a4%a7%e6%b8%af%e5%8f%a3%e4%ba%8b%e4%bb%b6/#respond Fri, 13 Apr 2018 02:08:48 +0000 http://roadtuber11.daai.tv/?p=523

來自港口部落的阿美族歌手阿努,演唱者波(Cepo’),部落耆老綿長悠遠的歌聲,述說著世居在秀姑巒溪出海口原住民的族群遷徙悲歌…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牡丹社事件爆發,讓清朝開始積極經營台灣後山。清朝接受沈葆楨倡議的開山撫番戰略,從北、中、南三路進軍臺灣東部。負責中路的台灣總兵吳光亮,為打通水尾(花蓮瑞穗鄉)到大港口(花蓮豐濱鄉)的道路,引起奇密社(今奇美部落)、阿綿社(今港口部落)、納納社(進靜浦部落)等沿線阿美族部落的疑慮與不滿。

圖一秀姑巒溪出海口與獅球嶼

由於清朝持續在後山中路增兵與駐軍,不當的勞役,加上部落族人的傳統領域不斷的被侵犯,最終後與世居在Cepo’部落的阿美族人爆發衝突。

圖二:現在的港口部落並非舊社。

1877年(清光緒三年),因部落年輕族人殺了清軍總通事林東涯,正式拉開港口地區的納納社與阿棉社的阿美族人與清軍的戰爭。清朝軍隊數次進兵,一直無法取得勝利。最後,吳光亮改採懷柔政策。設下酒宴,誘騙大港口部落的165位壯年菁英下山。等到族人酒酣耳熱疏於防備的時候,預先埋伏的清軍兵以優勢火力射殺族人,部落年輕男子傷亡殆盡。倖存的族人不得不離開離開祖居地,輾轉遷移到東海岸其他地方。

圖三:港口部落漫步的老人。

跟隨阿努的步伐,走進入長滿野草的舊社Cepo’。此處早已無人跡,阿努說族人沒有回到舊社重建,是因為老人家不希望繼續留在悲傷裡,選擇現在的港口部落生活,讓族人們可以放下傷痛,繼續前往。

]]>
http://roadtuber11.daai.tv/2018/04/13/1877%e5%b9%b4%e5%a4%a7%e6%b8%af%e5%8f%a3%e4%ba%8b%e4%bb%b6/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