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蘭第一人,心事誰人知
講到吳沙,第一個聯想到就是「開蘭第一人」,這位後人口中的偉人,踏上台灣這塊土地後,遇到過哪些事情?
1773年,43歲的吳沙,帶著妻子與孩子,初次踏上台灣土地。他不是來拓墾的,他是來做生意的,剛到台灣時,他在北部的淡水、基隆,與原住民們進行貿易活動。後來移居台灣北部的三貂嶺,1787年,吳沙與居住在蘭陽平原的原住民從事食鹽、布匹交易,因他不欺騙且講信用,取得原住民極高信賴。邊做生意的同時,吳沙也發現,蘭陽平原土壤肥沃,很適合耕作,卻還是一片荒地。
1796年,66歲的吳沙帶著來自漳、泉、粵三籍1000多個移民,組成蘭陽墾荒隊,從三貂(新北市貢寮區)進入噶瑪蘭(宜蘭),進據烏石港南端,建築土圍並開始大規模開發(地名「頭圍」的由來)。噶瑪蘭原住民傾全族的力量,加以抗拒,吳沙的弟弟吳立因此戰死,吳沙接受許天送的建議,在無法使用武力制服的情況下,退回三貂。不過,貿易活動,仍繼續進行。
資料來源:台灣海外網
吳沙除了開墾外,還會治病?
危機就是轉機,首次拓墾失敗後的隔年,1797年,大批原住民身受傳染病所苦。你知道吳沙其實也是一位醫生嗎?據史料記載,吳沙的祖父吳震齡、父親吳寬直,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民間青草醫生,吳沙從小跟父親學醫,精於醫術,在家鄉原本就是一位醫生。
而吳沙的醫術,也在開墾的過程中,助了他一臂之力。1797年,噶瑪蘭三十六社發生天花的傳染病,死亡人數眾多,吳沙乘機展示恩惠,提供藥方給原住民。為了感謝吳沙的德惠,原住民願意分地開墾,頭城是漢人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
資料來源:宜蘭吳沙文化基金會、宜蘭頭城鎮公所大事記
轉角遇見吳沙

圖說:新北市貢寮區五美村的吳沙墓,就在距離台二線不遠處。

圖說:宜蘭礁溪吳沙故居大廳的吳沙像(目前也規畫為「吳沙紀念館」)
除此之外,吳沙故居附近的吳沙國中、壯圍鄉的吳沙殿,都足以見證吳沙「開蘭第一人」的稱號。
現立於頭城城隍廟的昭績碑,原碑已遺失,現在我們看到的昭績碑為民國93年重刻,所以並未列入古蹟保護。據說咸豐8年,當時的頭圍縣丞王兆鴻,為了感念吳沙立了此碑。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