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船去開路!
「我們當初開公路的時候,沒有路可以進來,幾乎都是坐漁船進來施工。因為走路會比較辛苦,要花很長的時間。那大部分都是用坐船,坐這邊居民的船進出。」1979年,台二線全線通車,在這之前,居民多半經由海路,與外界往來聯繫。盡管如此,冬季時東北季風盛行,船隻往往因為浪大,無法出航,這時就只能靠雙腳,走過高高低低的山路,到達目的地。當時負責開路的公路人,當然不例外,天氣好坐船,風浪大走路,行走時,還得揹著厚重的裝備,備嚐艱辛。
古道怎麼走?
由於陰陽海附近開發的很早,其實水湳洞就是古道。「陰陽海的前面,台二線要往金瓜石右轉上去那條,就是最早以前的舊路。從金瓜石走到九份,九份再走到瑞芳,那條路就是古道。到瑞芳之後才有火車搭,就是這個交通工具,南雅那邊就真的以前沒有路。」朱大哥說。
「以前30、40年代住南雅、鼻頭的人,當時去當兵也是用走路的,走路到水湳洞坐小火車。不只當兵,他們要採買,漁獲回來或要賣,除了船就靠這條古道。那時候瑞芳是熱鬧的,因為那邊開礦,人很多,南雅、鼻頭這些人捕的魚,他一定是到瑞芳賣掉,不是到基隆,因為他們從那邊走到基隆會比較不方便。」
詩意「不厭亭」
102縣道上,雙溪、九份的交界處,有個很有名的「不厭亭」。「不厭亭」這個名字取自李白詩句「相看兩不厭」,因其一面眺望雙溪風景,另一面則可遠眺瑞芳。所以,有了別具詩意的名字。
但流血流汗的早期築路人,可沒那麼詩意。他們稱「不厭亭」比較像是「沉睡的恐龍」。
根據朱木山的說法:「因為那邊的照片,那個弧線道路,你去拍照片就是跟一隻恐龍一樣,這個是我們公路人經常在說的。我們就是說你去不要太大聲,你把牠叫醒了,牠真的翻身就跟地牛翻身一樣。」
噓!到此一遊時,客官縱然對當前景致相看兩不厭,也請小小聲,千萬別吵醒沉睡的恐龍啦!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