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落石多

1【地質】
蘇花道之險,源於此路段特殊的地質構造,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碰撞擠壓,使得此路沿途的地質岩石,多是易破碎的片麻岩與頁岩,風蝕雨淋容易崩塌。<引用自發現>
2【地震頻繁】
沿路外海太平洋海底處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帶,地震發生非常頻繁,邊坡土石極易鬆動,不論天候晴雨都可能有落石。<引用自維基百科>
3【颱風多、降雨多】
尤其在大雨或颱風過後更常會出現落石坍方等,因此屬於經常需要維修照顧的公路系統。<引用自維基百科>
4【動物經過邊坡】
花蓮工務段清水監工站養護的清水路段,在地形上屬於風化垂直坡,下完雨後地質內縫伸縮,易造成土石滑動,甚至山上偶有猴群奔馳,踩到破碎岩石帶,都可能造成坍方,清水斷崖上方山壁的地質,與太魯閣類似,即使是天氣晴朗,也有可能發生落石。<摘錄自相邀來去台9>
5【砂石車&大貨車多】
儘管蘇花公路是一條著名的景觀公路,但台灣東海岸盛產大理石、石灰岩和砂石等工業原料,故常在此路上見到砂石車和大貨車高速通行。<引用自維基百科>
最易坍方路段─112K九宮里明隧道

九宮里曾經是南澳工務段負責路段中,最容易坍方的地點,老公路人說,宜花之間特別容易下雨,印象最深的一次搶救經驗,是民國89年象神颱風來襲時,九宮里因豪雨走山,搶修了將近兩個星期,土石還是繼續坍下,最後讓公路通車的暫時方案,是請來十多輛怪手,每台相距十多公尺,緊盯山上崩落的土石,一崩下就挖開,才打通路況。
從小在南澳鄉長大的朝陽里里長夫人劉玉卿,形容當年路狀驚險,曾經有蘇澳的新娘子嫁來南澳,遇到九宮里坍方,也只能下車走路跨過坍方地段,她小時候父母在南澳村中心開小店,只要一下大雨,九宮里那邊就中斷,旅客只好留在管制點南澳過夜。
民國92年,公路總局在九宮里興建明隧道,並在明隧道上方進行邊坡綠化工程,才解脫蘇花公路北段經常坍方的困境。<摘自相邀來去台9>

何謂明隧道
這種隧道的外觀類似注音符號ㄇ字形隧道,隧道頂則是猶如遮雨棚,讓石頭自然從崖壁上滾落或堆積,一邊緊附山壁,另一邊則是懸崖以柱子支撐,能透光,故稱為「明隧道」。
這種隧道常常出現在懸崖旁的山路,一邊是山壁,而一邊卻是由數十根鋼筋混凝土柱支撐,而且有透光,並非全以水泥牆封閉。所以,興建明隧道的地點,通常都是大崩壁,無法整治的邊坡,多半只能以此種方法因應隨時可能從山坡上坍塌下來的土石。防範這些山崖上方的落石砸到道路表面,造成路基損壞,以致交通中斷,類似像遮雨棚的道理一樣,讓崖頂或邊坡的落石經由這種遮雨棚的斜坡滾落至崖底或河谷。
簡單說,如果一條貼近懸崖壁旁的道路,若直接開挖的話,邊坡有滑動崩落的可能時,那該路段就有需要做成明隧道。<摘自維基百科>
通車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梅姬颱風坍方事件
2010年10月21日,受強烈颱風梅姬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吹襲影響,蘇花公路112.8公里至116.1公里之間路段遭到大量土石崩塌沖毀,發生七處大坍方,這次的意外造成一人死亡,25人失蹤。<摘自維基百科>
關於公路養護

蘇花公路以卡那剛溪為界,分別由第四區養護工程處的南澳工務段與花蓮工務段負責。
南澳工務段座落在南澳鄉南澳村台9線旁,每當颱風豪雨來襲前,南澳工務段前的廣場,都會停滿待命的工程車,說也奇怪,南澳出現在媒體最頻繁的報導,多半是地震震央距離南澳多少公里,或是颱風在南澳附近登陸,經常是臺灣遭受天然災害的首發地點。
由於本路段為極多雨及地震頻繁地帶,因此管養單位經常在西部還豔陽高照時,養護人員就必須坐鎮辦公室待命,應變各種緊急狀況。<摘錄自相邀來去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