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道路:世界第一危險道路

日治時期後,北路被日人改稱為「大南澳路」、「沿岸理番道路」,沿線設置七個駐在所,多次整修拓寬。
1916年,臺灣總督府眼見島內局勢穩定,開始著手於開鑿「東海徒步道」,費時7年,將路寬拓增至12台尺,於1923年完工後,可供辦公、行旅之人來往,但車輛依然無法通行。
1925年,為了使車輛通行,將路幅拓為3.56公尺之寬,並於蘇澳到太魯閣口之路段鋪設砂礫路面,其中有部份之路段是為供車輪行駛,因而鋪設兩道混凝土(即剛性路面),然後於太魯閣口到花蓮港之路段則大幅拓寬為14公尺,鋪設砂礫路面。
完工總長約120公里。合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線於1932年通車,改稱為「臨海道路」,並編列為指定道路,沿線計有屬於以國庫或地方經費改善養護之。
當時通車後的臨海道路,有東海自動車運輸株式會社經營客運服務,提供巴士載運乘客來往於宜蘭、花蓮,每日對開二班車次,行車時間約莫於海運載客之航程。
軌道板遺跡
遭難碑

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有一廟稱「慶安堂」,又名「開路先鋒爺」,原刻「遭難碑」,立於1917年12月。
外觀看起來頗新穎的慶安堂,內堂正中供著一個大石頭,上面刻著「開路先鋒爺」,其下共刻有13個人名,其中兩人是日本姓名。原來,這石碑上原本是刻「遭難碑」,為紀念1916年日治時期開闢東海徒步道時, 於此處發生炸藥意外, 多位過世的工程人員, 故立此紀念碑。最初只有3個名字, 日治時期增至6人,光復後遭難碑三字遭磨去,改刻開路先鋒爺。
慶安堂正門外的對聯,「慶行蘇花一路安,慶賞風光到達安,慶看架駛人平安」精準地帶出了蘇花公路的種種性格,包括各階段起造者的背景,以及道路發展的歷史脈絡、用路人對這條路的期待與擔憂。
【摘自<相邀來去台9線>】
遭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