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最致命的美麗絕景

戰後,臨海道路改稱為「蘇花公路」,最窄的路面僅有3.5公尺,彎道的最小半徑則僅有15公尺,相當險峻。1980年代開始逐步拓寬,到1990年才開放雙線通車。
蘇花公路早年單線通車時期,南下北上車輛均需在各管制站依管制規定放行,從北往南設有蘇澳、東澳、南澳、谷風、和平和崇德共六處管制站。
此時車隊多為日間通行,頭車必為公路局之金馬號客車,行經斷崖路段,車中旅客往往無法看見狹窄道路的邊緣,僅見低處海色藍白,駕駛車行左旋右迴,讓人驚恐不已,印象無法磨滅。
但在台灣鐵路管理局北迴線通車後,鐵路挾著安全、舒適、快速、便宜的優點,使得蘇花公路之定期客運路線慢慢走入歷史,雖一度有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台北花蓮客運路線,但和1970年代海路的花蓮輪一樣,重要的客貨運運輸,均已轉向鐵路,蘇花公路則轉為以景觀公路、採石運礦和區域性交通為主。
吳錦文碑:紀念殉職段長

蘇花公路沿途,「吳錦文」這名字不僅在慶安堂的大石上看到,清水斷崖也有錦文隧道,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入口處跨越立霧溪的橋梁,也命名為「錦文橋」,而在台9線171k大清水休息站停車場往北走約數十公尺,也有一座「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
原來,吳錦文在1949年開始擔任公路總局四工處的第三工務段(後來改名花蓮工務段)段長;1950年6月一場地震,造成蘇花公路清水隧道附近坍方,吳錦文由水路乘船至清水上岸,陪同長官勘災;結果在下山時,因不慎踩到鬆動土石,掉落至清水斷崖下,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