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古道:開拓後山的先鋒之路

路都有屬於它的故事,關於蘇花公路的故事,時間要從1874年說起。
這一年日軍登上了臺灣南端的恆春,殺害當地的原住民,史稱牡丹社事件,肩負善後此一衝突事件的欽差大臣沈葆禎,清楚日人圖謀臺灣的居心,他奏請皇帝解除禁令,行開山撫番政策,並遣人渡台從北中南三路前進後山,後山北路的起點就在蘇澳。
開路的任務,是由職掌臺灣軍政事務的臺灣道員夏獻綸先行啟動,1874年7月,夏獻綸的官軍從蘇澳五里亭出發,越過山嶺抵達東澳,不久統掌陸軍兵權的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受命前來,羅大春抵臺後,交接了開路的兵士與料匠合計千餘人後,繼續南進,8月便抵達大南澳,也就是今日的南澳鄉,並在此地立了大南澳抵達碑。
大南澳抵達紀念碑

經費時兩年,開闢「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為準之路,與當時完成的崑崙坳古道形成一南一北,因而被稱為「北路」,路線北起蘇澳,南迄至秀孤巒水尾。全程總長308里。即現今所稱「蘇花古道」。
由於「北路」沿著峭壁開出,相當狹小曲折,路寬僅約一丈多,且路況不穩定,時有坍塌的情形,交通功能極為有限,且此路修築後仍不時受到原住民侵襲,加上首尾間遠,駐防兵勇維護不易及瘴厲疫病等問題,於完工後不及一年半清朝即移紮駐營,任其廢棄。
1881年曾有清朝營官何秀林帶兵重修,又有1889年劉銘傳副將劉朝帶再度疏通,但後者部將弁勇等人卻不日中伏,所帶官兵死傷逾半,在劉銘傳大軍圍勦後原住民雖投降,但實際上清代末年在東澳以南之路段可謂荒廢。
開路致富:陳輝煌

大濁水是今日的和平,過了舊稱大濁水溪的和平溪,就是太魯閣族的領域了,當年羅大春任用宜蘭地方土勇陳輝煌的開路部隊,正是由此上岸。
陳輝煌原籍漳州,因為開墾現今宜蘭三星鄉的叭里沙地區而發跡,並一路在清朝末年、日治初期,隨著時勢而累積了巨大的財富,成為宜蘭的富商巨賈。在羅大春採用分段開闢蘇花古道的策略中,陳輝煌被要求負責大濁水到清水段,陳輝煌一行人在登岸的當晚,便遭到太魯閣族的攻擊,而這也是築路人在崇山峻嶺間艱苦地摸索前進時,內心最大的恐懼。由於兵分多路,也因為善用像陳輝煌等熟悉在地事務的土勇,不到一年的光景,官軍到達了花蓮並繼續往南推進到水尾,也就是今日的瑞穗。
而擅於算計的羅大春也與陳輝煌議定築路費用,以需不需要攀爬為基準,區分為山路及平路,並以丈計算,於是從蘇澳到花蓮新城的蘇花古道,距離也就確定。
清軍駐紮的營盤地遺址
酒保崎路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總長約有四公里,北端位於烏石鼻戰備道路約3.2公里處,南端則在南澳朝陽社區內的天后宮。本地人稱這條古道為「酒保崎路」,因為當時居民若是需要購買酒、日用品,皆需依循古道前往蘇澳購買,而有此稱呼。古道為南北走向,地勢北高南低,海拔相差約有七百公尺,因此由北往南行走較為輕鬆,若是來回步行需花費五個小時。